市场交学费 “蕉”出好身价
海南香蕉、云南香蕉、广西香蕉、进口香蕉……不同产地的香蕉堆放在不同房间,要不是老板一一介绍,访客根本看不出个中区别。这些香蕉的包装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简单印上香蕉的图案,标注“香蕉”的中英文,要说区别,也就是香蕉图案的颜色或红或黄。
这是海南日报记者昨天随澄迈瓜果菜赴内地考察团在江西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到的场景。
江西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下文简称“批发市场”)是辐射华中地区的大市场,这里的香蕉日交易量为600吨,堪称国内最大的香蕉集散地。由于货品齐全,该市场的香蕉能供应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市场,甚至返销到广东、福建等香蕉产地,沃尔玛等国际知名采购商也在市场驻点。
当地人称“香蕉大王”的运销商舒方保,一手培育了这个市场。他告诉记者,海南的香蕉因为品质好,在市场很受欢迎,“高峰期时,一天能有200多吨海南香蕉进场,两个小时内就会被拍卖光。”但他对于海南香蕉包装箱过于朴实,还是感觉有些遗憾。“就说海南的香蕉大县澄迈,建立了香蕉产业的标准化,有可追溯的管理体系,澄迈本身还有富硒、世界长寿之乡等多个品牌,但在香蕉产品的包装上没有体现出来,给分销商第一眼的印象,不容易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跳出来。”
“别小看外包装改变可能带来的效益。”批发市场公司董事长、江西省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会长喻建新说,2004年时,南昌批发市场因为当时进场的香蕉带杆,造成很多垃圾,批发市场要求运销商直接从地头拉分割好的一级蕉进场交易。“虽然运销商多了包装箱的成本,但减少了运香蕉杆的成本,最后一算账,每斤成本省了0.1元。这吸引了很多分销商来批发市场要货,同时树立了批发市场的行业地位。”他建议,海南香蕉要先市场而动,革新包装,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包装上多下成本,肯定能在市场回报中赚回来”。
澄迈县农业部门人士分析,由于香蕉是短期作物,很多种植户种一年可能就转战别处,做好包装占领市场的意识不强。这次,澄迈县在山西太原和江西南昌与当地批发市场签订了包括4万吨香蕉在内的11万吨瓜果菜订单,“我们将通过行业协会协同管理,来提高种植户的包装水平。”
(本报南昌12月17日电)